“明明技术成熟了,航线也规划好了,为什么每次起飞都被约谈?”
“隔壁公司的无人机能送快递,我的却只能当摆设?”
——答案就藏在低空OC资格证里!
2025年3月,全球首批载人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运营资质正式颁发,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进入“持证上岗”时代。没有这张证,你的飞行器再酷炫,也只能是“黑户”!
图 1:亿航智能 OC 资质样板
1. 什么是OC证?
官方定义:由中国民航局(CAAC)颁发,证明企业具备安全、合规运营载人/载货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资质。
核心价值:与适航三证(TC/PC/AC)共同构成商业化闭环,解决“能造”到“能用”的最后一公里。
行业现状:2025年仅广东亿航、合肥合翼航空等少数企业获证,先发优势明显。
2. OC证的“三大命门”
空域分级:A类(隔离空域)、B类(融合空域),决定你能飞哪里。
场景分类:A to A(闭环观光)、A to B(跨区运输)、B to B(城市配送),决定你能做什么。
技术门槛:超视距操作、全自主导航、数据安全加密,决定你能走多远。
一张表看懂三类运营的核心差异:
维度 | A to A | A to B | B to B |
---|---|---|---|
空域范围 | |||
操作权限 | |||
典型场景 | |||
审批难度 |
血泪教训:
某公司误将A to A资质用于跨城物流,被罚款200万元;
某景区用B to B无人机搞观光,因未接入UTMISS系统被停飞。
1. 申请流程全景图
1️⃣ 材料准备(1-2个月):营业执照、人员资质(飞行员+安全主管)、设备检测报告。
2️⃣ 在线申报(3-5天):通过民航局“UOM平台”提交,注意勾选正确运营类别。
3️⃣ 现场核查(1-3天):重点查起降点、通信系统、应急预案。
4️⃣ 飞行测试(5-10天):模拟真实场景,全程录像备查。
5️⃣ 拿证开飞(公示7天后)!
2. 三大致命坑
坑1:空域协议没签:A类空域需与属地民航局签约,B类空域需军民航联合审批。
坑2:保险没买够:机身险≥200万/架,第三方责任险≥500万/次。
坑3:数据踩红线:地理信息必须境内存储,加密需用国密SM4算法。
避坑指南:
加入长三角/粤港澳试点,审批周期缩短50%;
委托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代办,省心又合规。
1. 三大风口场景
文旅观光:合肥骆岗公园单次飞行票价800元,日均30班次爆满;
医疗急救:深圳→香港跨海航线30分钟响应,费用是直升机1/10;
城市物流:京东雄安无人机仓群日均配送10万单,成本降40%。
2. 政策大礼包
基建补贴:新建起降点最高补500万元(合肥模式);
税收优惠:低空经济企业三年内所得税减半;
空域开放:北京、上海等10城试点“低空数字走廊”。
低空经济不是“法外之地”,OC证才是合法掘金的通行证。
行动建议:
先拿A to A资质试水,6个月快速回本;
紧盯政策试点城市,抢占空域和补贴红利;
绑定头部技术方(如亿航、顺丰),降低运营风险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