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文读懂低空飞行器适航 “三证(TC/PC/AC)”,踏入通航领域必看!

2025-04-19

在低空飞行领域迅速发展的今天,低空飞行器适航证成为了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必须了解的关键知识。型号合格证(TC)、生产许可证(PC)、单机适航证(AC)这 “三证”,就像是低空飞行器的 “身份证”“通行证” 和 “安全护照”,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单机使用,构建起了完整的适航监管体系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析这 “三证” 的奥秘。


一、型号合格证(TC):飞行器的 “出生证明”

(一)核心作用

TC 是航空器设计合规性的核心认证,它证明了飞行器的型号设计符合民航安全标准与适航要求,涵盖结构强度、系统安全性等关键技术指标。有了 TC,飞行器就相当于获得了 “出生许可”,是其商业化的基础。如果一款低空飞行器没有 TC,就无法进入市场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。

(二)适用范围

各类低空飞行器,像当下热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、无人机、轻型飞机等,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要获得 TC 认证。这确保了不同类型的低空飞行器在设计阶段就达到统一的安全标准。

(三)资质要求

  1. 技术能力

    企业需要有完整的设计团队,涵盖结构、动力、航电等专业工程师,共同协作打造安全可靠的飞行器设计方案。同时,要拥有适航审定所需的仿真分析工具,如 ANSYS、MATLAB,用于对设计进行模拟和验证。


  2. 质量体系

    通过 ISO 9001 或 AS9100 认证,表明企业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。建立设计保证系统(DAS)并通过局方审核,从制度上保障设计过程的规范性和可靠性。


  3. 法规符合性

    必须严格符合《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》(CCAR - 21),以及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对适航的要求,确保设计在法规框架内进行。


(四)办理材料

  1. 基础文件

    包括申请书(AAC - 014 表)、设计图纸(含三维模型)、技术规范(含性能参数、安全标准),这些文件是飞行器设计的基础资料,让审定部门全面了解设计方案。


  2. 适航验证文件

    结构强度分析报告(含疲劳、损伤容限)、动力系统测试数据(如电机效率、电池寿命)、电磁兼容性(EMC)测试报告(参考 RTCA DO - 160),用于验证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

  3. 环境评估

    噪声测试报告(符合 CCAR - 36)、碳排放计算书(适用于电动飞行器),体现对环境保护的要求,确保飞行器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大影响。


(五)办理流程

  1. 申请阶段

    企业提交申请书及基础文件至民航局适航审定司,之后局方会组织预审,这个过程大概需要 1 - 2 个月,主要审查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初步合规性。


  2. 审定阶段

    组建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(TCB),开展设计符合性验证,包括地面测试和仿真分析。还要进行适航试飞,至少完成 100 小时验证飞行,全面检验飞行器的性能。


  3. 审批阶段

    提交试飞报告及整改措施,局方公示 5 个工作日,接受社会监督。最后颁发 TC,传统固定翼飞行器办理周期约 3 年,eVTOL 约 5 年。


(六)典型案例

亿航 EH216 - S 作为全球首个无人驾驶 eVTOL 获得 TC,耗时 18 个月,通过 1500 小时试飞,证明了其设计的可靠性。峰飞 V2000CG 采用 “设计 - 测试 - 优化” 并行模式,缩短了 1/3 的 TC 办理周期,为行业提供了高效的办理经验.

二、生产许可证(PC):量产的 “通行证”

(一)核心作用

PC 是制造商批量生产资格的官方授权,它确保生产流程、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符合已获批准的型号设计规范,只有获得 PC,企业才能合法地进行大规模生产。

(二)适用范围

适用于飞行器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商,保障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的整个生产环节的质量和合规性。

(三)资质要求

  1. 生产能力

    企业需要拥有标准化生产线(含自动化设备),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。具备关键工艺控制能力,如复合材料成型、焊接,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质量可控。


  2. 质量体系

    通过 AS9100D 认证,这是航空航天行业专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。建立生产批准系统(PAS),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管理。


  3. 人员资质

    质量经理需具备 5 年以上航空制造经验,把控质量关。检验人员需持 CAAC 维修执照,确保检验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。


(四)办理材料

  1. 生产文件

    生产流程图(含关键工序)、工艺规范(如焊接工艺、装配流程)、检验标准(含首件检验、批次抽检),这些文件详细规定了生产过程和质量检验要求。


  2. 质量体系文件

    质量手册(含不合格品处理程序)、供应商管理文件(含合格供应商清单),从制度上保障质量和供应链管理。


  3. 生产设施证明

    厂房平面图(标注洁净区、试验区)、设备清单(含校准证书),展示生产场地和设备的情况。


(五)办理流程

  1. 申请阶段

    提交申请书(AAC - 017 表)及生产文件,局方预审 1 个月,审查申请材料是否符合要求。


  2. 审定阶段

    开展生产设施现场审核(2 - 3 周),实地考察生产条件。进行试生产,至少完成 5 架次验证,检验实际生产能力。审核质量记录(含检验报告、不合格品处理记录),确保质量控制有效。


  3. 审批阶段

    提交试生产总结报告,局方公示 5 个工作日,最后颁发 PC,办理周期约 6 - 12 个月。


(六)典型案例

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通过 AS9100D 认证,建立无人机生产线,PC 审批周期缩短至 8 个月。沃飞长空采用 “数字化工厂” 模式,生产数据实时监控,PC 审核通过率提升 40%,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。

三、单机适航证(AC):每架飞行器的 “安全护照”

(一)核心作用

AC 是单架飞行器的适航性证明,确认其制造过程完全遵循 TC 和 PC 要求,且通过最终检测,具备安全运营条件,只有获得 AC 的飞行器才能合法飞行。

(二)适用范围

适用于所有已取得 TC 的飞行器,确保每一架投入使用的飞行器都符合安全标准。

(三)资质要求

  1. 制造符合性

    生产过程要符合 PAS 要求,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。关键零部件可追溯(含批次号、供应商信息),便于质量问题的追踪和处理。


  2. 维护能力

    拥有持证维修人员(AV 或 TA 类别),保障飞行器的日常维护。建立维护计划(含定期检查项目),确保飞行器始终处于安全状态。


(四)办理材料

  1. 制造文件

    生产记录(含原材料批次、工艺参数)、检验报告(含无损检测、功能测试),记录飞行器的生产和检验过程。


  2. 试飞文件

    试飞大纲(含科目、条件)、试飞数据(含速度、高度、油耗),通过试飞验证飞行器的性能。


  3. 其他文件

    保险证明(机身险≥200 万 / 架,第三方责任险≥500 万 / 次)、国籍登记证,为飞行器的运营提供保障和身份标识。


(五)办理流程

  1. 申请阶段

    提交申请书(AAC - 039 表)及制造文件,局方预审 1 周。


  2. 检查阶段

    开展地面检查(含结构、系统),进行试飞验证,至少完成 5 小时,全面检查飞行器的安全性。


  3. 审批阶段

    提交试飞报告及整改措施,局方公示 3 个工作日,最后颁发 AC,办理周期约 2 - 4 周。


(六)典型案例

京东物流无人机通过 “预检查 + 快速试飞” 模式,每架次 AC 审批仅需 3 天,提高了运营效率。医疗急救直升机由于需要附加医疗设备适航证明,审批周期延长至 6 周,体现了特殊用途飞行器的审批要求。

四、北京地区特殊要求

  1. 审批层级

    A 类空域(如五环内)需华北空管局初审 + 北京市公安局安防审查;B 类空域(如跨区域物流)需国家空管委专项审批,严格的审批层级确保了北京地区低空飞行的安全和有序。


  2. 数据安全

    飞行数据需同步至 “北京低空服务平台”,地理信息数据出境需经北京市网信办审批,保障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。


  3. 政策支持

    中关村延庆园对获得 TC/PC 的企业给予最高 800 万元奖励,参与 “低空数字走廊” 试点可享受快速审批通道,助力企业发展。


五、时间与费用参考

证件
常规周期
费用范围
加急费用
TC
3 - 5 年
500 - 2000 万元
额外费用
PC
6 - 12 个月
200 - 800 万元
额外费用
AC
2 - 4 周
5 - 20 万元
额外费用
企业在办理适航证时,要充分考虑时间和费用成本,合理规划申请流程。

六、风险与优化建议

  1. 技术风险

    选择民航局认证实验室(如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)进行预测试,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。采用 “适航 - 研发” 双线并行策略(如沃飞长空 AE200),缩短研发周期。


  2. 政策风险

    关注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修订动态,及时调整企业策略。参与地方试点(如沈阳、深圳),享受政策红利。


  3. 成本优化

    分阶段申请(先 A to A 资质,再升级至 B to B),降低申请成本。委托专业机构(如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)代办空域协调,提高办理效率。


七、政策趋势与行业影响

  1. 2025 年动向

    长三角 / 粤港澳试点允许 B to B 物流航线常态化运营,5G - A 覆盖 330 个城市实现低空通信无缝衔接,为低空飞行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
  2. 行业机会

    文旅市场 A to A 观光客单价达 800 元 / 次,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00 亿元;医疗急救 A to B 场景渗透率提升至 15%,深圳至香港跨海航线响应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,展现了低空飞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。


八、权威咨询与服务机构

  1. 官方机构

    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司(010 - 64092304)、华北空管局(010 - 64590381),为企业提供官方指导和审批服务。


  2. 第三方服务

    广电计量提供适航体系建设、试飞验证等服务;中国民航大学开展定向培训(如适航工程师),助力企业提升专业能力。



低空飞行器适航认证是 “技术 + 法规 + 资源” 的三重考验。企业要以 TC 为基础,PC 为保障,AC 为门槛,分阶段推进资质获取。北京地区企业可优先参与试点,借助政策红利加速商业化进程。未来,随着空域开放与技术成熟,适航流程将逐步简化,但安全与合规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底线。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大家对低空飞行器适航 “三证” 有更清晰的认识,在低空飞行领域的发展中少走弯路,共同推动行业的繁荣发展。


阅读47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