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我国南方多地都出现了大到暴雨,部分地区受灾严重。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、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,防汛抗洪已进入关键阶段。
随着国家防汛减灾体系的逐渐完善,防汛抗洪能力大幅提高。同时,更多智慧防汛手段亮相,手机程序及时更新最近的汛情和预警,无人机等智能机器“冲”在抗洪第一线,有效提高了预警抢险的机动性和时效性,防汛领域管理思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,让防汛抗洪变得更智慧。
无人机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
业务痛点:
1.汛情发生后传统地面视频采集设备携带、搭建不便;
2.地面场景采集的影像数据视野受限,无法做到整体汛情情态势感知;
3.汛情多伴随刮风降雨,不具备防护能力设备无法正常工作;
4.一线场景视频回传困难,信息共享不畅通可能导致抢险救灾工作无法及时开展,不利于全局指挥调度。
无人机优势:
1.机动灵活: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响应作业需要,触达速度快,具有防护等级的无人机在恶劣天气中也可执行任务;
2.实施图传:航拍高清图像实时回传至前后方指挥部,让各级指战员及时掌握汛情态势、堤坝情况及救援形势;
3.信息支撑:可对重点区域进行全景标注、二维、三维建模,比对灾前灾后情况,为指挥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;
4.安全可靠:使用无人机实施侦查、巡堤、救援等作业也对救援人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。
5.物资投放:无人机可以携带救生圈等救援物资,快速、精准地投放到被困人员所在位置。
防汛应用
汛情侦察
汛情侦察
防汛工作岸线长,人工巡检效率较低,且存在安全风险。行业级无人机轻巧便携、具备高防护等级,可应对恶劣天气;搭配高分辨率相机和红外热成像仪等传感器,可以实时监测河流、湖泊、水库等水域的堤防结构状态和周边环境变化。高质量远距离图传为大范围防汛提供了技术基础,实现险情及时发现、处置。
经纬M30T 无惧风雨
堤坝巡察
汛情水位上升流速加快,对堤防产生较大冲击,因此汛情期间堤坝的巡检尤为重要,行业级无人机具备视角灵活、全天候作业、可见光与热成像结合、航线复飞等特点,实现对堤坝高频率、多角度巡检。航拍高清图像实时回传至前后方指挥部,让各级指战员及时掌握汛情态势、堤坝情况及救援形势。
可见光与红外巡查
防汛应用
协同作业
信息多点共享
防汛现场无人机画面直播,实时回传至前端指挥部和后方指挥中心,通过司空2云平台进行多终端数据同步,可实现信息多点共享。
也可通过无人机测流平台在云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,实时监控水流速、流量等数据,便于多部门协同工作,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防汛指挥效率。
汛情信息共享
数字成果回传
各场景中无人机拍摄的照片、全景图、视频可及时上传至大疆司空2云平台,及时在线查看、存档。同时还能够智能识别风险点,如堤防表面的异常高温区域(可能意味着渗漏或裂缝),并精准定位和预警。
查看全线全景图
任务标注与分发
基于云平台数字模型制作电子地图,合理部署防汛力量。在模型上,可进行标注、数据测量等操作,快速进行各项任务的标注与分发,形成“一张图”协同防汛。
作战地图
汛情评估
通过司空2云平台,基于模型可进行在线测量,包括直线距离,区域面积,具体点位信息等。通过这一系列功能,协助一线测量受灾面积,决口跨度等信息,助力汛情评估,为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。
标注测量
防汛应用
宣传教育
推广与应用
⽆⼈机拍摄的影像可⽤于宣传教育,提⾼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和⾃我防护能⼒。结合当前全国防汛工作实际,广泛征集、现场测试、专家评定、社会公示的基础上,研究制定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装备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方案,并加强配备力度和推广应用。
推动技术、管理、能力等全要素标准化体系建设,规范数据采集格式和平台建设及运行管理流程,提升防汛抢险工作现代化水平。
在探索无人机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解决方案时,我们不难发现其带来的巨大潜力和实际效益。无人机凭借其高效、灵活和安全的特性,正在逐步成为防汛抗洪领域不可或缺的助手。
从实时监控到数据采集,从应急响应到资源调度,无人机都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,助力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。然而,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与现有的防汛体系深度融合,形成一套高效、智能的防汛解决方案。
展望未来,我们期待无人机技术能够继续发展,与更多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相结合,强化“科技防汛”力度,共同构建一个智能化、数字化的防汛新生态。
最后,坚信无人机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,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。通过智慧联动,打出组合拳,实现智慧防洪、科学减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