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城市低空经济发展建议与趋势

2025-01-21

近年来,北京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,成果斐然。就拿延庆区来说,自 2020 年 10 月获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后,这里就成了低空经济的 “摇篮”。截至 2023 年,相关产业产值高达 23.3 亿元,预计到 2026 年,总量更是将飙升至 50 亿元。

园区内,像北京远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、北京大工科技有限公司、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百余家无人机企业扎根聚集,涵盖研发设计、通信链路、传感设备等多个领域,实现了产业链的互补与协同发展。

不仅是延庆,整个北京都在为低空经济的腾飞全力冲刺。《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4 - 2027 年)》重磅发布,明确了未来的宏伟蓝图:力争三年间,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 5000 家,产业规模迈向 1000 亿元大关,低空技术服务覆盖京津冀、辐射全国。这一方案聚焦技术创新、安全管控、低空制造、监督运行、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六大核心领域,为北京低空经济的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。

一、现状剖析:基础扎实,潜力巨大

(一)产业集聚初显成效

北京低空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。延庆区作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,已然成为无人机企业的汇聚地,超百家无人机企业在此蓬勃发展,涵盖无人机研发、制造、运营等全产业链环节。

丰台、房山等区同样凭借各自独特优势,吸引了众多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扎根。丰台依托雄厚的科技人才储备与航天产业基础,在航空器研制、低空管控技术研发等领域成果斐然;房山则借助地理优势与政策扶持,于通用航空装备制造、应急救援产业等方面崭露头角,为北京低空经济的规模化、协同化发展筑牢根基。

(二)应用场景多点开花

在物流配送领域,北京积极探索无人机配送新模式。以延庆为例,首条常态化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在八达岭长城投入运营,游客下单后,短短几分钟,无人机便能跨越山川,将商品精准送达,极大提升了配送效率,缓解了景区物资补给难题。

文旅产业更是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。低空观光、飞行体验项目在平谷、密云等地纷纷落地,游客得以换个视角俯瞰壮美山河,感受别样的京城韵味,为传统文旅注入全新活力。

应急救援方面,房山发挥通用航空优势,在自然灾害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,无人机、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迅速响应,执行搜寻救援、物资投送任务,搭建起空中生命通道,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(三)政策东风强劲助力

《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4 - 2027 年)》重磅出台,恰似一场及时雨,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磅礴动力。方案明确发展目标:三年内,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迈向 5000 家新台阶,产业规模剑指 1000 亿元大关,技术服务辐射京津冀、走向全国。

在技术创新上,鼓励企业、科研机构攻坚关键技术,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;安全管控层面,强化低空飞行监管,完善法规标准,保障低空飞行秩序;产业布局方面,依据各区特色,打造差异化产业集群;基础设施建设中,推进通用机场升级、低空飞行服务站组网,为低空飞行 “铺就坦途”;应用场景拓展里,深挖应急、物流、文旅等多元场景潜力,让低空经济融入城市发展脉络。

二、机遇洞察:顺势而上,乘势而起

(一)技术创新赋能

如今,新技术的蓬勃发展,为北京低空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在飞行器制造领域,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(eVTOL)崭露头角,融合了电动驱动、自动驾驶、轻质材料等前沿科技,不仅节能环保,还能轻松实现垂直起降,完美适配城市复杂的起降环境。

北京的科研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,全力攻克 eVTOL 关键技术难题,提升飞行器性能与安全性。与此同时,5G、北斗导航等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,让低空飞行器的通信更加稳定、精准定位得以实现,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、智能化发展筑牢根基,开启全新发展篇章。

(二)市场需求释放
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人们对出行效率、生活品质的追求愈发迫切,低空经济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。在短途出行方面,面对地面交通拥堵的困境,低空飞行成为高效出行的新选择。想象一下,未来乘坐 eVTOL 飞行器,避开拥堵的车流,快速穿梭于城市之间,大大缩短出行时间。

物流配送领域同样潜力无限,无人机配送在偏远山区、紧急救援物资运输等场景大展身手,实现快速、精准投递。文旅产业更是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,空中观光、飞行体验项目深受游客喜爱,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旅游视角与震撼体验,市场需求持续上扬。

(三)区域协同联动

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,为北京低空经济带来了广阔的协同发展空间。北京作为科技创新高地,拥有顶尖的科研机构、丰富的人才资源,在低空经济技术研发、创新应用方面优势显著;天津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、完备的航空产业配套,为低空飞行器制造、组装提供强大支撑;河北则依托广袤的空域资源、较低的运营成本,在低空经济运营服务、应用拓展领域潜力巨大。

三地协同发力,构建起 “北京研发、天津制造、河北运营” 的产业协同模式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在京津冀地区蓬勃发展,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。

三、挑战应对:砥砺奋进,破冰前行

(一)空域管理瓶颈

当前,北京低空空域资源紧张与管理复杂的问题较为突出。低空空域的开放程度有限,可用于低空经济活动的空域相对稀缺,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飞行需求。不同类型低空飞行器的飞行规则、审批流程各异,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与协调成本。

借鉴美国经验,可采取分类管理模式,依据飞行器类型、飞行任务等将低空空域细分,制定差异化管理规则;同时引入协调决策理念,建立空管部门、军方、运营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机制,提升空域使用效率,如在部分非繁忙时段或特定区域,灵活开放低空空域,保障低空经济活动有序开展。

(二)安全监管难题

低空飞行器数量攀升,其飞行速度、高度、轨迹多变,给监管带来极大挑战。部分无人机 “黑飞”、违规改装等现象频发,对民航客机飞行安全、地面人员财产安全构成威胁。

在技术层面,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雷达监测等技术,构建低空飞行器实时监控系统,实现精准定位、轨迹追踪;制度层面,完善法规标准,加大对违规行为惩处力度,推动低空飞行器实名登记、飞行计划申报常态化,如深圳等地建立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,有效遏制 “黑飞” 现象,为低空经济营造安全环境。

(三)专业人才短缺

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,人才供需矛盾显著。无人机操控手、低空飞行器研发工程师、低空经济运营管理人才等缺口庞大,现有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产业高速发展需求。

高校应加速布局低空经济相关专业,如开设无人机工程、低空经济管理等专业课程,注重实践教学,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;企业内部强化在职培训,通过 “传帮带”、技能竞赛等提升员工专业素养,以校企联合、产教融合为路径,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人才动力,如北京部分高校与无人机企业联合开展 “订单式” 人才培养,实现人才精准输送。

四、蓝图展望:未来可期,大有可为

(一)产业升级路径

在技术创新层面,北京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聚焦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(eVTOL)、智能飞行控制系统、新能源动力等前沿技术,鼓励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,共建联合研发中心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例如,清华大学与某航空企业联合攻克 eVTOL 飞行器的高效电池管理系统技术难题,大幅提升飞行器续航能力,推动产品迭代升级。

产业融合方面,积极促进低空经济与文旅、物流、医疗等领域跨界融合。文旅产业中,打造 “空中看北京” 系列主题旅游线路,融合历史文化、自然风光,让游客从高空领略京城魅力;物流领域,构建 “城市低空物流配送网”,实现快递、生鲜等即时配送;医疗应急上,建立低空救援快速响应机制,与医院急救体系无缝对接,为患者赢得黄金救治时间,拓展低空经济产业边界,催生新业态、新模式。

企业培育环节,重点扶持一批创新型、领军型低空经济企业,提供政策优惠、资金扶持、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。针对初创企业,设立创业孵化基金,提供免费办公场地、设备共享等支持;对于成长型企业,助力其拓展市场渠道,参与国际合作交流,提升品牌知名度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空经济企业集群。

(二)生态构建设想

空域优化是关键一环,北京需加强与军方、民航等部门协同,依据城市功能分区与飞行需求,科学规划低空空域,实施精细化管理。如在城市副中心、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,开辟专属低空通道,保障通勤、公务飞行顺畅;同时,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,建立动态空域分配系统,根据实时飞行流量灵活调配空域资源,提高空域使用效率。

基础设施建设要紧跟步伐,一方面,升级改造现有通用机场,完善跑道、停机坪、导航设施等硬件条件,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;另一方面,合理布局起降点,在城市公园、体育场馆、商业中心等区域建设楼顶、地面、水上起降点,构建 “5 分钟低空飞行圈”,为市民出行、观光提供便利。

服务保障体系同样不可或缺,组建专业的低空飞行服务团队,提供飞行计划申报、气象信息、空中交通管制等一站式服务;完善低空飞行器维修、保养、加油等配套服务链,确保飞行器安全、高效运行;加强低空经济行业协会建设,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推动行业自律、标准制定与交流合作,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环境,助力北京低空经济展翅翱翔,迈向辉煌未来。

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


阅读2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