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门寺博物馆

2023-05-27

法门寺博物馆


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,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,因为佛祖真身舍利的入藏而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,素有“关中塔庙始祖”之称。周魏以前称作“阿育王寺”,隋文帝时改称“成实道场”,唐高祖时改名“法门寺”。李唐王朝21位帝王中有8位皇帝六次迎奉佛舍利到长安或洛阳皇宫进行供养,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,当送还舍利时,大量的皇室供佛珍宝便伴随着佛指舍利送入地宫。1987年拆除明代残塔时,发现了沉睡1113年的法门寺唐塔地宫,出土了四枚佛指舍利和2499件大唐珍宝,震惊世界。

法门寺 (3).jpg

1987年7月,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,就地建设法门寺博物馆,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。法门寺博物馆隶属于宝鸡市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,是以大唐文化为主题,集收藏、展览、研究、爱国主义教育、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家二级博物馆,国家一级风险单位。法门寺博物馆为非免费开放博物馆,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200余万人,原国家主席江泽民、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过法门寺博物馆。

法门寺 (1).jpg


法门寺博物馆占地面积48779平方米,馆舍以唐风建筑群为主体,建筑面积13768平方米,展陈面积4000多平方米。共有馆藏文物9439件,其中一级文物138件、二级文物25件、三级文物62件,一般文物9214件。主要建筑珍宝阁,以唐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为建筑设计原型,选择了重台、飞梯、四角攒尖的唐风楼阁形式。为使这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物得到更为全面充分的展示,法门寺博物馆面向公众推出了以《宁静的辉煌》为主题的法门寺文化文物陈列展,分别是法门寺历史文化、法门寺佛教文化、法门寺大唐珍宝、大唐茶事四大陈列,全面展示了法门寺文化文物的深厚内涵和大唐王朝雍容大度、雄浑豪迈的时代特征,向当今世界展现了千年之前大唐文明的风采神韵,此陈列荣获第五届全国文物陈列十大精品奖。

法门寺 (2).jpg

基本陈列



法博珍宝 || 如意

法门寺博物馆 (9).jpg

如意为说法、讲赞、法会时,讲师手持以示威仪的用具。原为古印度之爪杖,是僧尼用于搔痒的日常生活用品,一般为骨、角、玉、石、竹、木等所制,长度1尺左右,柄端微曲,作手指形、心字形、灵芝形和云叶形。

法门寺博物馆 (5).jpg

法博珍宝 || 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

法门寺的这枚锡杖出土之前,有着“世界锡杖之王”之称的是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白铜头两股六环锡杖,而法门寺的这枚四股十二环锡杖不论是器型、规格,还是精美程度都远胜于正仓院的白铜头锡杖,因而这一枚是现在当之无愧的“世界锡杖之王”。

法门寺博物馆 (4).jpg

法门寺地宫文物,以佛教密宗礼佛阵容之完美形态,向当今世界展现了千年之前大唐文明的风采神韵;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群,呈现出皇朝工艺的最高成就;千峰翠色之秘色瓷,揭开了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;异国情调的琉璃器,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密切交往;奇彩幻色的皇家服饰,堪称中华纺织奇珍,世界丝绸宝库……

馆藏文物




法门寺博物馆 (3).jpg

唐鎏金银龟盒

钣金成型,盒龟状,龟昂首,曲尾,四足内缩,以甲背作盖,内焊椭圆形子口架,尾与龟腹焊接,各部位纹饰与龟体相近。通体錾刻纹饰,多为龟甲纹和锦纹,造型逼真、形象生动。龟在唐人心目中象征吉祥,是长寿的标志。

法门寺博物馆 (1).jpg

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

盐台出土于地宫后室,为唐僖宗供奉。钣金成型,纹饰鎏金三足架上錾刻:“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金涂盐台一只,并盖重一十二两四钱,判官臣吴弘慤,使臣能顺”。银盐台造型颇富想象力,极为生动美观。唐人饮茶或调以盐,盐台即为盛放食盐的用具。

法门寺博物馆 (2).jpg

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

由盖、罗、罗架、屉、器座组成。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,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。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,两侧还饰如意云头,刹边饰莲瓣纹,盖立沿饰流云纹。罗架两侧刻有头束髻,着褒衣的执幡驾鹤仙人,另两侧錾相对飞翔的仙鹤,四周饰莲瓣纹。

整件茶罗呈匣状,中间夹有罗网,其用途是将碾好的茶叶进行过筛,“罗细则茶浮,粗则水浮”。罗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对茶末的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,也是唐代茶罗的首次发现。


文创产品



法门寺博物馆 (6).jpg

法门寺博物馆 (7).jpg

法门寺博物馆 (8).jpg


合作电话:18149070180



阅读48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