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风县博物馆

2023-05-27

扶风县博物馆

0.jpg

县级综合性博物馆。位于扶风县城关镇东大街5号,依托扶风城隍庙建筑群开展展示与陈列工作,现有总面积6668平方米,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。馆藏各类文物总量一万余件(组),其中珍贵文物一千多件(组);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扶风城隍庙内明清时期的建筑群。2009年6月被评为“国家三级博物馆”,2009年10月开始对外免费开放。1994年被命名为扶风县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。图片

640 (1).jpg

扶风县博物馆现有三个常设展览,共展出文物二百多件。《美阳藏珍——扶风出土青铜器精品展》按礼器、酒器、乐器、生产工具、兵器、车马器等分类展出青铜器八十多件,通过展览反映了西周时期精英阶层钟鸣鼎食的生活状态,揭示西周社会的宗法及等级制度,勾勒了《周礼》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《鉴史留光——扶风出土历代铜镜展》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铜镜的演变、制作工艺及古人审美的变迁。《古陶珍萃——馆藏陶器文物艺术陈列》展出了从仰韶时期到元、明时期陶器近八十件,介绍了陶器作为实用器和冥器的发展演化。

0 (1).jpg

扶风城隍庙古建筑群面南背北建在南低北高的夯土台地上,布局对称,主体建筑建在中轴线上,建筑形式既保存了官式建筑特征,又融入地方建筑手法,是关中西部现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群。

640.jpg

近年来,扶风县博物馆组织编著《扶风城隍庙》、《镜鉴千秋——扶风出土历代铜镜》、《美阳韫珍》等书籍、图录。


馆藏文物



640 (2).jpg

明·仿三羊铜鼎

是国家一级文物,该器为子母敛口,双附耳,三蹄足,深鼓腹,盖顶有圆形握手,旁有立体三只卧羊,口沿饰变形窃曲纹,口沿下饰变形饕餮纹,均以纤细云雷纹填地,卧羊造型生动,独具特色,是件珍贵艺术作品,对研究明代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情趣以及铸造技术有极高的价值。

640 (3).jpg

明·蟠螭纹细颈瓶

圆唇,直口,束颈,腹较低外鼓,高圈足,颈部上有凸出的六瓣型装饰,下伏一盘曲的螭龙,腹部可见错金云纹,通体中空,造型别致,具有明代铜器典型特征。

螭纹是一种常见的吉祥纹饰,经常出现在椅子的靠背、罗汉床的围子、画桌的侧面、脚踏的面上等,并出现了“六螭捧寿”、“螭虎闹灵芝”等吉祥图案,由此可见古人一直把螭视为瑞兽,有长寿、辟邪等吉祥寓意。螭龙的“龙”谐音于“隆”,寓意生意兴隆、子孙兴隆。

640.png

西周·㝬簋

胡簋是目前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簋,形体庞大、浑厚典雅,被誉为“簋中之王”,因其是西周第十代国君周厉王姬胡为祭祀先祖、祈神降福而作,亦被称为王簋。

㝬簋不但重量大,而且外形独特。它的双耳呈象首形,与器身的直棱纹相呼应,于简洁中透出大方,在神秘中露出狰狞。同时,簋体下方有正方形方座,加强了器物的稳重感。圆形的簋身与方形的底座相连,整体造型上圆下方,体现了古人“天圆地方”的思想观念。

640 (4).jpg

冬方鼎(乙)

双附耳,器腹呈圆角方斗状,略垂,平底,四柱足,沿下四面饰两两相对夔龙纹四组,下有一圈阳弦纹,古朴典雅,锈色美观。

是西周中期出土的青铜器,抛开该鼎作为文物的价值,其铭文对于今天的书法爱好者也能起到积极地影响作用,方鼎的铭文不似商代甲骨金文的有行无列,而是行列清晰、井然有序的铸刻,极富美感,若详细描述此鼎的书写感,或可用厚重、流美、方圆互用而变化生动来形容,笔画省简而能满密,笔势收敛而意蕴绵长。




合作电话:18149070180


阅读87
分享
写评论...